期刊信息
Navigation

刊名:地质科技通报
曾用名:地质科技情报
主办: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
主管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ISSN:1000-7849
CN:42-1904/P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0
数据库收录:
文摘杂志;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0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化学文摘(网络版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1-2012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3-2014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5-2016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7-2018);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2019-2020);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;文摘与引文数据库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地质学
期刊热词:
环境地质工程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大西北戈壁草原深处的原子城,一个让国人挺起(4)

来源:地质科技通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11-12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
【关键词】

【摘要】:据资料介绍,当年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带领着从北京刚毕业的十几名大学生,用手摇计算机进行原子弹总体力学计算。 他们一天三班倒,每人每天工作1

据资料介绍,当年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带领着从北京刚毕业的十几名大学生,用手摇计算机进行原子弹总体力学计算。他们一天三班倒,每人每天工作10多小时,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,共对原子弹内部物质运动的全过程进行了9次计算,为原子弹理论设计和力学计算打下了坚实基础,并于1963年3月提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。非常有趣且值得骄傲的是,就是基于这些陈旧落后的设备和技术,居然发现并纠正了苏联专家的一个较大的理论错误(原子弹结构设计数据)。

现在我们看来,其貌不扬,一点不起眼,看似极其普通的玩具,可就当时来说,简直是熊猫级的宝贝!你再有钱也买不到,更何况还没多么多钱!这些可是秘密武器哟,是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学计算的。

虽然当时西方基于第一代计算机(电子计算机),已经发明了第二代计算机,即晶体管计算机,提高了速度,运算速度每秒可达几十万次,且可靠性明显提高,可是人家不可能卖给你,你也买不到!

从时间进程上讲,当时(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-60年代中期),西方国家的计算机发展已经进入第二代,即晶体管计算机时代,每秒运算可达几十万次,虽然与现在的相比,还是很落后。但对当时来说已经很先进了。然而,当时就连这个我们都是可望不可即的。

现在的计算机属于第四代,即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(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),运算速度可达每秒百万次至亿次。现在的普通家用PC,对应的浮点运算速度是每秒两亿五千万次到三亿五千万次之间。

我国于1958年8月1日,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。其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。后来经改进,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。1959年10月1日,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--即104计算机从此诞生,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,接近当时英国、日本计算机的指标。

尽管如此,当时在紧锣密鼓进行核武研制以外准备工作的同时,同时1956年9月开始,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,尽管那只是代表当时第一代计算机水平的104计算机!我国104计算机于1957年底开始研制,主要由中科院计算所和738厂共同研制,直到1959年4月,国产104机才逐渐调试成功投入使用。

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,计算机科学在西方开始确立为一种独立的学科。1962年普渡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科学学位。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,很多计算及其应用慢慢变成了研究的不同领域方向。

第二代计算机--晶体管计算机时代,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-60年代后期。主要采用晶体管为基本元件,体积缩小、功耗降低,提高了速度,每秒运算可达几十万次,可靠性明显增强。程序设计采用高级语言,如FORTRAN、COBOL、ALGOL等。在软件方面还出现了操作系统。

有人说,那时候没有电子计算机,只有机械计算机,更多的只能靠手算。当时第一颗原子弹的大量数据计算估计至少有80-90%都是手工计算的,就是用古老的算盘计算的,因为那个时代根本没有PC,没有微型计算机,即使外国的计算机,也都是很落后的老式的。大量计算都是用中国最古老的算盘来计算的(程浩瀚,2018)。

有资料记载,虽然当时我国已经有了第一代电子计算机,但是在原子弹的计算中,还是主要使用的手摇计算机较多。而以手摇作动力,只能计算最简单的四则运算、乘方开方,如果遇到三角函数和对数就必须以来操作员查表,最后,当然也少不了计算尺、对数表、三角函数表甚至可能包括算盘。所以才有了在一些纪录片中,看到一群研发人员打着算盘计算的画面。

据说,核心的计算实在无法用算盘来计算,当时中国只有两台大型计算机,一台在北京中国科学院,一台在上海。据说一台计算机的占地面积就好几十平米大小,要想开机需要提前预热一天,都是电子管的,开机计算一天的电费就很昂贵,而且不能连续开机几天,否则就容易烧坏了。研制小组都是把最后最关键的数据拢到一起,汇总去的上海进行的计算。但也有人认为,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,部分数据交给了小型计算机处理,但整个原子弹设计模型都是在104型上完成的(洁白思怀发慌飞,2018)。


文章来源:《地质科技通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dzkjqbzz.cn/zonghexinwen/2020/1112/480.html


上一篇:南京35所本科大学排名,可分为6个档次,考上前
下一篇:河北省科技信息处理实验室学术年会暨河北省科